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安全感(合肥幼儿早教)
很多家长对0-3岁宝宝的安全感意识缺乏。不清楚什么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有些年轻的爸爸妈妈,更有可能会在无意中破坏了宝宝的安全感。
其实想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很简单,只要家长耐心的做一个孩子的观察者、帮助者,一个单纯且规律的生活环境,那么在无形的熏陶之下,父母自然就可以拥有一个充满自信及安全感的健康宝宝。
蒙台梭利学习会讲座《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安全感》
12周汉民 老师蒙台梭利早教专家、美国蒙台梭利协会(AMS)国际成员新爱婴早教连锁总校长。十多年来,在中国传播蒙台梭利的爱与和平教育,帮助父母用科学的方法育儿,找到自信。
什么是孩子的内在安全感?
汉民老师:孩子的内在安全感首先来自生理上的需求,宝宝吃饭是否吃得好,睡眠质量如何,自己穿衣是否行,自己生理上的需求是否满足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安全感来源。
生理上得到了满足,就需要寻求精神上的需求,宝宝是否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当孩子想做什么事情时,家长是否会过多参与而约束宝宝。
另外,宝宝还有情感上的需求,希望被爱、被关怀。在幼儿园、社区交往中他是否能否实现自己的价值。价值的实现有两方面,第一是实现后是否有物质的回报,第二是否有精神上的奖励,所有物质和精神上的都会变成孩子内在安全感的来源。
0-3个月宝宝的安全感
新生儿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期,从妈妈安宁舒适的子宫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被温暖的羊水包裹的安全感不复存在。
生理上的照料是保证宝宝维系生命和身体发育的基本要求,包含吃喝拉撒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理上的安全得到满足才能开发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果宝宝饿了能够及时获得食物来源,困了时能得到充足的睡眠,尿了时能够及时更换干净尿布,那么他会觉得自己是被精心照顾与呵护的,心理会处于放松的状态。
情感上的看护建立在生理安全和满足的基础之上,宝宝在心理层面希望得到看护人的爱与呵护。当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心理需求能够及时得到满足,感觉到自己处于爱的环境当中,他的安全感就能慢慢建立起来。同时父母对孩子的抚触和语言上的关怀也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对他的身体发育很有利。 这个阶段的宝宝具有循声的习惯,当哪里发出声音时,他会去追逐声音来源,实际上这个时期也是宝宝听力和感官上的的重要发展期。父母可以对宝宝的视觉进行一定的练习,满足宝宝对人际的探索。父母可以与宝宝一起尝试一些锻炼视觉的游戏,比如看一些色彩鲜明地图画、移动性的物体等。孩子哭闹时赶紧抱他,还是先让他哭闹一会来学会等待?
汉民老师:宝宝哭闹一定是有他的需求,哭闹是孩子与大人沟通的一种途径,既然是孩子的需求,作为家长第一时间应该去观察下,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如果有时只是寂寞的情感需求,就抱抱他抚触他,让他有安全感,有时候是饿了,那就马上提供吃的,如果宝宝是尿尿了,让孩子感到难受,那马上给他换掉纸尿片,这时候哭家长应该给他信任感,看事情就解决事情。
宝宝在0-1岁的阶段,所有的哭闹都是有原因的,不同于叛逆期的情绪化表达,而是宝宝内在需求的表达。宝宝在饿了、渴了、尿湿了、要睡觉了甚至感到孤单了……的时候,如果看护人没有及时响应,宝宝就会通过哭声来引起看护人的注意,从而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感官需求得到满足,身体体能的发展得到满足,情感上的发展得到满足,宝宝的安全感自然能很好的建立起来,在父母爱的包围中无忧无虑的成长。
父母不要抱着“孩子哭一哭就过去了”的心态放任孩子哭泣,可能表面上过去了的情况,实际上在心里遗留了影响,及时的回应和给与宝宝关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多观察孩子的表现和反应,以便能够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现场嘉宾妈妈——旺仔妈妈(宝宝11个月)因为孩子还小,所以主要专注在给孩子物质层面上的安全感,吃饱穿暖,但家里的宝宝现在安全感是不够的,当我离开他的视线时候,他会哭闹。
现场嘉宾妈妈——淘淘妈妈(宝宝3周岁)对于安全感,我现在培养他尽量不要依赖,宝宝在2岁的时候走路不是太稳,尤其是在上下楼梯的时候,我就会扶着宝宝,现在2岁半就他慢慢会自己走,所有放开让他自己走。
当家长在喂孩子吃饭的时候,宝宝会用手去抓勺子,宝宝希望自己也能做一下,但不一定做得好,但是宝宝想去尝试,作为家长首先要给孩子独立的一个机会,孩子通过慢慢反复尝试,这些尝试也是要在孩子未来一个月中花时间形成的。
成长,是家长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孩子本身心理希望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任何事情通过自己的努力,然后学会了,变成一个独立的人,
孩子过度黏人是缺乏安全感吗? 宝宝过度黏人往往是因为他在生理或心理层面的需求没有得到完全满足。看护人不能够满足孩子日常生活的需要,吃喝拉撒没得到及时照料,让宝宝感到有所欠缺,为了得到更好的照料,他就会以黏着看护人的方式来获得帮助。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宝宝也需要得到精神关怀和情绪安抚,心理关怀的缺失会让宝宝感到焦虑,更希望有人时刻陪伴自己。父母和看护人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从而反观自我,是否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然后弥补缺陷。如果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能达到舒适和平衡的状态,他会感到放松,黏人的状态也会有所缓解。 看护人与宝宝之间发生短暂的分离也会导致孩子过度黏人,比如妈妈有事外出,带来的分离焦虑造成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失衡,受了很多苦。新的看护人对宝宝的照料不如妈妈细心,原有的默契节奏被打乱,宝宝惯以熟悉的秩序感被破坏,会让孩子感到焦虑,这种焦虑的情绪会让宝宝变得非常粘人,如果妈妈回来了,他会一直黏着妈妈不放,甚至害怕妈妈再度离开。
宝宝睡觉要抱抱,是安全感缺乏吗?
宝宝出现这种情况大多不是由于安全感的缺失,而是由于孩子的生活习惯导致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太多的时候总把孩子抱在手里,孩子哭闹时、睡觉时都是抱在手里哄着,让孩子进入安稳的睡眠状态,孩子也很喜欢这种被呵护的感觉,并形成了依赖。等到孩子睡着后,把他放回到床上,虽然孩子还停留在睡眠的状态,但他的身体敏锐的感知到睡觉的场景发生了变化。在场景切换的过程中,身体信号刺激大脑活动,引起孩子产生不安的状态,很容易惊醒,一旦醒过来,孩子又会哭着要抱抱,直到哄着再次睡着。
孩子的这种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孩子的自我要求,而是在大人的“引导”下一步步强化,这是大人自己给自己挖的坑,所以也要由大人着手改变。孩子成长到2-3岁,父母要给他足够的独立空间,不过度宠溺和代替孩子做事,给孩子机会锻炼和提高他的独立生活能力。
对家长而言,对宝宝的鼓励和守信也很重要。因为2-3岁的宝宝已经有时间、规则、和秩序感的观念了,所以妈妈的表述与宝宝的理解需要一致,一旦打破这一平衡,宝宝依旧会没有安全感,甚至于更加的不放手。
报名咨询电话
400-168-8684